首页
新闻头条 宣传信息 未 成 年 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我们的节日
要 闻 “双争”进行时 高层动向
要闻轮显 “双争”光荣榜 领导活动
图文简报 魅力唐山
他山之石 热点评论
文明视频 文明微博
专题活动 工作提示
  唐山文明网首页 > 唐山文明网--专栏 > 唐山365好人
当代"白方礼",91岁唐山老党员刘义多年拾荒助困
来 源:唐山劳动日报
发表时间:2023-04-19
字体:[][][]
  唐山有一名退休中学教师,年过九十,儿孙事业有成,自己也有退休金,生活无忧。
  可他平日里,手持一根木棍,扛着一个编织袋、穿着一身褪了色的旧衣服,不顾风吹日晒雨淋,走在大街小巷捡废品,只为换点钱捐出去。就像当年靠蹬三轮挣钱供贫困孩子读书的“感动中国人物”白方礼老人一样,数十年来,他也靠拾荒积累资助了数百名困难学生、老人和残疾军人。
  他就是被称为唐山“白方礼”的退休老党员刘义。
  今年4月7日,在唐山市迁安市兴安街道,手拄拐杖刘义,又将他拾荒换来的1万元,亲手发给10位残疾军人、军烈属和困难退役军人手中。
  老人激动地说:“军人是国家的脊梁,今天我是向老家的英雄来致敬了。”
  我是吃国家饭长大的
  多为家乡群众多办事
  刘义回忆,自己出生于迁安农村,早年家境困难上不起学,是党和国家三次保送上学:第一次上滦县师范,第二次上唐山师专,第三次是河北师范大学,一次比一次高,还发补贴供他毕业。“我拿着国家补贴,才坚持到毕业。我是喝着家乡水、吃着国家饭长大的,永远也报答不完党对我的恩情。”
  毕业后,刘义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并入了党。上世纪90年代,刘义在唐山二中退休后,住在唐山市路南区永红桥街道建国南里小区。
  2002年清明节,刘义返回老家迁安市兴安街道上屋村。路过村里的小学时,看着那里灰突突的墙面、破旧的板凳桌椅,比城里的小学差了很多,很心疼,当场拿出1000元来资助了一下学校的办学条件。“我想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心里很快乐。”刘义想到,退了休不能在家呆着,一定要给家乡办点事。
  唐山市第十二中学一个学生,母亲病逝,父亲有尿毒症,家庭十分困难。刘义主动拿出1000元来资助她,还给她买了3双新鞋。
  迁安一中有一个高二学生,爸爸去世了,母亲承包点地供他上学。眼看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因为家庭困难面临失学。刘义知道后,赶到学校拿出2000元钱送给他,并鼓励那名学生:“一定要考上大学,有困难我还帮你。”后来,这名学生考上了西安工业大学。刘义清楚地记得,得知考上大学后,那名学生拿着几斤炒花生看望自己。
  “我帮助的这些学生中,有的能成为科学家、医生、军人,这就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别看我年纪大了,我还是愿意用我90多岁的肩膀托起明天的太阳!”
  近年来,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不断进步,老家和周边的村里已经没有特别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不起书。可刘义没有停下来,反而开始帮助退役军人、残疾老人。今年清明,他捐出1万元给了困难退役军人和残疾军人。
  捡破烂换钱捐出去
  自己生活极为简朴
  但要办事,没钱不行。自己年岁也大了,每月退休金也有限,于是他便想起了捡破烂。“美化环境,还能换点钱,物尽其用,利国利民。”
  捡破烂,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这么多年来,刘义常常早上五点天还没亮就起床,先从从小区里的垃圾箱翻起,而后走街串巷收拾废品。到七点多回去分类整理,打捆包装,再卖给了废品收购商换点钱。
  冬天,垃圾潮湿,手套都冻在手上。夏天,垃圾箱里臭气熏天,天气又热,有时光着膀子苍蝇都沾到身上。
  别看受了很多罪,刘义对自己却很抠门。如今,他仍住在26平方米的小屋里,里面设施陈旧,床和桌椅破旧,唯一称得上的电器就是电风扇。柜子里的衣服已经旧到看不出本来颜色,一日三餐也没多少荤腥。“我小时候吃苦过来的,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要求,钱要花在重要的地方。
  传承好家风
  孙女上清华,孙子读上海交大
  刘义的子女在他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下,都非常上进。
  四个儿子事业有成,两个校长、一个医学博士、一个工程师。
  孙辈们也很争气,孙女考上了清华大学,孙子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这都是党的领导培养的结果,所以我总想着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刘义说。
  其实,看着父亲拾荒受罪,老人的二儿子刘爱军坦言:“自己是非常不支持他,但是没办法,父亲非常坚持。孙子孙女们也很崇拜爷爷。现在有困难孩子的信息,我都告诉他;钱不够的时候,我们也给他搭点。”

  刘义老人说:“我今年91岁了,党龄也有65年了,我这一辈子都是吃国家饭长大的。虽然已到鲐背之年,只要我能活动,还要继续做下去!” 

(人民日报记者 张腾扬)

责任编辑:杨 博宇
河北省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08005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