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头条 宣传信息 未 成 年 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我们的节日
要 闻 “双争”进行时 高层动向
要闻轮显 “双争”光荣榜 领导活动
图文简报 魅力唐山
他山之石 热点评论
文明视频 文明微博
专题活动 工作提示
  唐山文明网首页 > 唐山文明网--专栏 > 大爱唐山-我们村儿的文明事儿
迁安山叶口:景村联建新模式 促乡村振兴
来 源:
发表时间:2020-10-21
字体:[][][]

  “有首歌咋唱的?‘家人不错,朋友不错,自己也不错’,干农家乐这几年啥都不错,闲时能顾家,收入比上班也高多了。”10月12日下午,迁安市大五里乡山叶口村锦绣田园农家院经营者赵乃娟送走最后一桌午餐客人,向记者介绍经营情况时笑逐颜开。

  富都农家院,大槐树农家院,溢香农家院……近年来,山叶口景区和山叶口村积极探索“景村联建”模式,景区获得快速发展,村民依托景区做起了餐饮、商贸等配套服务,村集体通过场地租赁等每年也有了十几万元的收益,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兴旺大大促进了乡村振兴。

  创新项目

  “景村联建”美了景区

  山叶口村原本是传统的林果农业村,东、西、南三面环山,山上长满松树等树木,树下散落着许多五彩石,清泉绕山而行,塑造了奇特的地质景观和自然景观。经地质专家考证,遍地的五彩石是38亿年前海底的鹅卵石、泥沙经过高温高压以及地壳运动形成的,有“海底五彩琥珀”的美称。

  山叶口景区开发始于2007年,得益于优质的自然资源,开园没几年就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并获评国家4A级景区。但除了个别沿街农户开起了小饭店,独特的旅游资源并没有给山叶口村带来多大实惠。村容村貌老旧,配套服务跟不上,产业链短,也制约了景区的发展。

  2016年,山叶口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杰在全面考察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新的景区发展思路:由景区依托型发展,转变为景村一体化升级,合作共赢。公司从北京请来专业团队对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围绕地质主题文化进行重点项目策划,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完善功能要素,提高整体接待水平。

  经过几年建设提升,山叶口景区发生了大变化,从单一的观光型转向了休闲型、度假型、复合型,构建成多层次、特色化、中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很多旅游市场的新热点、新亮点在山叶口落地。

  800米高山旱滑道创唐山市域之最;高空滑索更是勇敢者的游戏;全长950米、落差40米的森林休闲漂流,沿原始峡谷溪流随坡就势,跨涵洞,穿林海,跃巨石,尽览走山路看不到的风景;由高空仿木栈道、玻璃栈道、七彩玻璃踏步、玻璃观景台构成的850米栈道凌空飞架,在栈道上远眺,连绵的群山尽收眼底。

  “每次来山叶口,不仅看到景区硬件变化大,赶上节假日文化活动更有意思,忒热闹。”游客刘贵胜已是第四次来山叶口,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景区免费领门票活动又把他吸引了过来。

  夏天,景区的嬉水闯关挑战赛让孩童和父母在游戏中更加亲昵;端午,网络直播节吸引了众多网红发现并传播山叶口之美;七夕,汉服秀、古筝表演等活动带游客重温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几天,景区正在筹备“中国红”主题活动、全国重阳登高健身大会,网络报名踊跃。

  目前,山叶口景区已形成了踏青游、观花游、采摘游、美食游、民俗游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游客人数从2015年的7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46万人,最高日接待量逾万人。

  而“景村联建”的另一方山叶口村,将村庄当做景区去打造,使整个山叶口区域做到了“无处不景区”,今年被文化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叶口景区顾问袁建军说:“景村连体,融合发展,有效破解了景区发展瓶颈。”

  修桥建馆

  “景村联建”强了乡村

  “布谷北往春耕声声明,鸿雁南归秋收粒粒香。”山叶口景区入口处,布谷餐厅古朴的大门外悬挂着这样一幅对联。这是山叶口景区的餐饮中心,上下两层可接待400人同时就餐。

  山叶口村周边有多家大型企业,村里的年轻人很多在企业打工,并在镇里、市里买了房,村里的房屋就闲置了。去年9月,山叶口村遵循自愿自主原则,将村民付立欣、曹民等两户闲置民宅进行租赁,并利用河北省美丽乡村样板村奖补资金,建成了餐饮中心。民宅户前5年享受每年4000元补偿,以后每5年递增20%。“这都写进了合同里。家的老房子闲着也是闲着,交给村里,景区给盖上了新房,我也有了固定收益,忒好!”付立欣说。

  餐饮中心主要接待团队就餐,与村民开设的接待散客的农家乐错位发展,也带动了农家餐品质的提升。仿照此模式,山叶口村还为景区租赁26户闲置农宅,用于景区一期民宿改造工程。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三变”精神,坚定了山叶口村和山叶口景区走景村连体、合作共赢之路的信心,双方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除了闲置的房屋,山叶口村还积极流转山地,用于完善景区配套设施。

  正在建设中的智慧生态型停车场,占地80亩,其中44亩来自村集体,36亩流转于60户村民。而建设停车场所需的资金,则由山叶口景区承担。

  土地被村集体流转后,不仅给涉及占地农户给付了土地流转费用,村集体还利用土地以合同形式入股景区,享有股份权利和股金效益分红,二次分红给村民。“农民变股民”的模式受到村民欢迎,山叶口村又着手为开心农场项目进行土地收储。

  去年初,山叶口村利用村委会旧址改建了党员干部培训中心,设有大小会议室、文旅展厅,目前正在分批接待迁安市基层干部培训,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又为村集体增加了一笔收入。

  山叶口村还利用河北省扶持壮大集体经济50万元资金,将一处五保户倒塌房屋收回集体,宅院改建成农产品加工基地,向村民收购核桃、板栗、花生等原材料,年可加工三酥食品1.5万公斤。目前基地已完成验收,村集体将通过租赁方式出租增收。

  集体经济富足了,山叶口村将其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内3座景观桥进行翻修、加宽,粉刷旧墙,治理污水,设置仿生态护栏,进一步提升了村内景观。同时,建设文化礼堂、互助幸福室和村史馆,打造“文化艺术基地+旅游”创新链,积极培育创新型乡村生态体系。

  “这些村容村貌改善支出,靠的就是‘景村联建’项目分红。每到年节,村里也有资金慰问特殊家庭了,村民们都很满意。”山叶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曹军说,每年的景区分红对于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无异于雪中送炭,村里将继续整合资源,在更好服务景区发展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商贸餐饮

  “景村联建”富了村民

  63岁的村民张立春,在山叶口景区做路口管控工作已经10多年。“以前家里就种点栗树,好的时候一年有一万五六的收入,不好的年份也就六七千元。在这上班一年能挣两万,日子充裕多了。”张立春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和张立春一样在景区工作的山叶口村村民有28名,每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很多五六十岁的中老年村民,山地流转给村里、景区后没事干,出门打工家里又不放心,我们招工时对他们优先聘用。”山叶口景区顾问袁建军说。

  通往景区的村路上,不少村民摆摊开店售卖核桃、栗子、蘑菇、粉条等,这些土特产备受游客青睐。农副产品通过景区零售渠道销售,农户收入比过去交给经纪人又高出一截。

  “微信收款20元。”在栗乡源土特产店,随着音箱的提示,玄大妈将一袋6个栗子饽饽递到游客手上。在山叶口,“玄大妈”不仅指是掌握烹饪手艺的玄术芹大妈,还是板栗系列食品的注册品牌。

  随着山叶口景区的开发建设,传承了长辈面食手艺的玄术芹,在街边支了个摊位卖菜饽饽、糖炒栗子等,游客们尝过都很认可。2016年,儿媳刘海霞辞去工作,一边跟玄术芹学做板栗饽饽、开发新产品,一边搞起了营销。

  老面发酵,手工和面,纯栗子仁蒸熟捣碎做馅,蜂蜜调和,玄大妈家的板栗饽饽货真价实,加上刘海霞通过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宣传,产品创出了品牌,销量节节攀升。

  “我们根据订单定产量。走量最大的板栗饽饽,平时每天订单有五六百个,国庆期间每天4000多个。除了我们娘俩,还临时雇了6个人帮忙。”刘海霞介绍,国庆中秋8天假期,店里营业额就有6万多元,现在自己的收入是原来在企业上班时的五六倍。

  而玄术芹的女儿付明悦在跟哥嫂干了几年后,今年自立门户开了“分店”——玄大妈栗子宴。“我们家的菜主打板栗特色,有栗子鸡、栗子红烧肉、栗子炖猪手、炸栗蘑、栗子糯米饭,一般饭店吃不到,来景区玩的游客都愿意尝个鲜。”付明悦说,很多游客吃得顺口还留下她的联系方式,时不时通过微信购买,她平均每天要发十几个快递。

  “很多京津游客来我们这儿,一住六七天。”老家民宿经营者玄兆侠家的二层小楼有10多个房间,她家还专门设置了一大间“记忆馆”,陈列着几十、上百年前的犁、篓、扁担、织布机等生产工具,上了年纪的游客们都喜欢来这儿回忆年轻时光。

  如今,山叶口村农家乐常年经营户发展到了20多家,平均每家年收入20多万元,带动了百余人就业。16户村民从事土特产品加工、旅游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每年可获纯利160万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虽然旅游相关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山叶口村土特产售卖等收入实现了人均同比增长15%,特别是文旅服务中心设置的特色产品直播,带火了当地土特产品和文创产品,景区关注度提升10%左右。

  “景村联建”模式让山叶口景区和山叶口村的发展相得益彰,建好景区有力带动了乡村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周边配套完善,也为景区吸引、留住了更多客源。景村连体更连心,每年春节,景区慰问村民已成惯例。

  在迁安阔步迈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山叶口村的破冰之举引起广泛关注。迁安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庞再明说:“我市正在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迁安样板,着力培育四种模式,其中‘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模式的核心就是兼顾农民利益和经营者利益。在这方面,山叶口村进行了有益尝试。”(本版图片摄影 记者 董钧)

责任编辑:王 宏媛
河北省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08005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