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头条 宣传信息 未 成 年 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我们的节日
要 闻 “双争”进行时 高层动向
要闻轮显 “双争”光荣榜 领导活动
图文简报 魅力唐山
他山之石 热点评论
文明视频 文明微博
专题活动 工作提示
  唐山文明网首页 > 热点·评论
[原创评论]莫听信假话
来 源:唐山文明网
发表时间:2021-07-22
字体:[][][]

  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能吃能睡,百无禁忌,而一旦身体出了问题,就会吃不香、睡不好,诸事百般挑剔。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国家如此,社会也如此。国家强盛之时,统治者对难听的真话也愿意听,而国家一旦衰亡,统治者就往往讳疾忌医,对假话却情有独钟。 

  唐太宗雄才大略,开辟了大唐盛世。建国之初,他胸襟开阔,敢听真话,愿纳善言。他曾下令,要把洛阳破败残旧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外地巡视行宫。这本来是小事一桩,但当时有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事不妥。并且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国家百废俱兴,国力比不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却要在这个烂摊子上继续乱花钱财,大兴土木,这是祸不是福。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来看,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这道奏折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不就是修修行宫,装饰一下旅馆吗,用得着又是秦朝又是隋炀帝的上纲上线么?但是,当时 “身体健康”的唐太宗并没有 “天子一怒,流血数里”,而是把张玄素叫来请教:“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这哥们一点面子都不给太宗,实话实说: “如果陛下真修了乾元殿,那就如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结果呢,如大伙所知,唐太宗收回谕旨,停止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他500匹丝绢。 

  为何能做到这样,盖因太宗正值身体康健状态,这些真话对他只有启示,没有伤害。然而,到了身体日渐衰落病态之年,尤其是魏征去世后,他就不再喜欢听真话,而是对于那些悦耳的假话甘之如饴。贞观十七年,发生太子废立事件,更使他疑心重重。魏征去世前曾反对更易太子,结果太子因为谋反被废为庶人,牵扯进去的候君集被杀,杜正伦被问罪。由于魏征生前曾经对太宗说过二人有 “为相之才”,加上有小人进谗言诋毁,结果太宗不但解除了亲口答应的与魏征的儿女婚约,而且还派人砸碎了自己亲自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种情形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也莫不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因经不起各种诱惑而倒下的腐败分子不少,而这些倒下去的腐败分子,身体健康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事业心是强的,头脑是清醒的,初时对自己要求也是严格的,也是听得进真话实话的。像程准高、李嘉廷、刘方仁、刘志军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如果当初没有一点改革的本事和能力,没有一丝吸纳善言的胸怀和诚意,没有一些为民办事的声望和建树,是不可能担此大任的。但是随着位高权重,个人的膨胀私欲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在一片阿谀声中不断扩张,喜欢戴高帽子,搞假大空,听不进忠言真话,身体的免疫功能逐渐丧失,慢慢就病入膏肓。就像张瀚 《松窗梦语》中记录的那样:他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他讲了一个乘轿的见闻。说某一天自己乘轿进城逢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由此便 “不复顾惜”。人一旦 “踩进泥水”,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节问题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一个人官当大了,抬轿子的人多了,周围阿谀奉承的多了,微恙就会演成大疾。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祈望爱听假话者不复哀也。 (艾立起) 

责任编辑:王 宏媛
W020200820293866486240.jpg
timg (3).jpg
111f.jpg
卢林
W020181113323896922539.jpg
张翎
微信图片_20200410112247.png
余秋雨文学十卷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河北省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08005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