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头条 宣传信息 未 成 年 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我们的节日
要 闻 “双争”进行时 高层动向
要闻轮显 “双争”光荣榜 领导活动
图文简报 魅力唐山
他山之石 热点评论
文明视频 文明微博
专题活动 工作提示
  唐山文明网首页 > 魅力唐山 > 秀美唐山
古韵新姿话迁安
来 源:唐山劳动日报
发表时间:2022-08-22
字体:[][][]

  □ 胡林泊 张森 

  这里有黄帝胜迹,这里是孤竹古国、令支旧地,还有夷齐让国、老马识途的故事在这里传唱千年;

  这里是手工抄纸的故乡,千年的传承,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一种文化的印记;

  迁安,一座崛起的北方水城,绿色发展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悠悠古韵越千年 

  早在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今迁安境内的滦河沿岸、爪村一带就有人类居住,这里出土的骨锥和骨针,被誉为“华夏第一锥”。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地处滦河岸边的安新庄一带已经产生了高度文明,大批打制石器以及各种黑、红陶片的出土,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辉煌。专家考证,这里曾是轩辕黄帝部落的居住活动地。夏朝时期,天下九州,迁安市域属冀州。商朝建立,市域属孤竹国。春秋时期,山戎强盛,令支、孤竹皆属山戎。秦统一中国,因令支谐音为离枝,称离枝县。汉之后,市域又称令支县。公元961年,辽灭契丹,把定州安喜俘户迁入令支,改称安喜县。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安喜县再次更名,改称迁安县,取“迁自安喜”之意。从此,“迁安”这一名称,便带着人们的美好祈愿,沿用至今。1996年,迁安撤县设市,仍袭用“迁安”之名。

  岁月如尘封的美酒,历久弥香。迁自安喜,迁之则安,迁安这个美好的名字,在岁月的长河中铭刻下越来越深的记忆,也守护着上下千年的期盼。

  夷齐古风恩泽远 

  在迁安,有一所以伯夷、叔齐命名的学校——夷齐中学。其前身曾是八里塔中学、彭店子中学。2015年,为了纪念出生在这里的先贤伯夷、叔齐,经河北省民政厅批准,正式更名为夷齐中学。从此,每天的大课间,夷齐中学的学子们都朗声背诵《夷齐三字经》,跳《夷齐韵律操》。

  伯夷、叔齐的故事,见于《论语》《吕氏春秋》《庄子》《史记》等诸多史籍。《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气节,受到后人的称赞,历代赞颂者不绝,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孔子称其“求仁得仁”,庄子赞其“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孟子则称之为“圣之清者”“百世之师也”,二人因此被尊为“清圣二仙”。

  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清圣”,在迁安坨上村南滦河岸边修建了夷齐庙,方圆数百里的人都来此朝拜,盛况一时。夷齐庙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拆除,庙址至今尚存。

  老马识途启智慧 

  典故往往记录一个地区引以为傲的历史。曾经发生在迁安的历史故事有两个已浓缩为成语,而且知名度和使用率都很高:一曰“蚁穴知泉”,一曰“老马识途”。

  《东周列国志》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庄公请求,领兵讨伐山戎。大军攻占了伏龙山后,欲取濡水(滦河古称)饮用,得知令支军守将已“截黄台、断濡流”,切断了齐军的水源。齐桓公忙令军士凿山掘水,却一无所获。齐军士公孙隰朋进见齐桓公曰:蚁穴可知泉。齐桓公依其所言,果然挖到泉水,遂命此泉为“蚁知泉”,并将“伏龙山”更名为“龙泉山”,即今迁安市区南一望可见之龙山。《迁安县志》载:“龙泉山距城15里,山腰有泉,甚清冽,世人谓齐桓公伐山戎所凿蚁知泉也。”为了不忘饮水思源,后人在泉边砌石为井,名为“龙泉井”,至今尚存。龙泉井南50米处石壁有齐桓公雕像,历经二千年风雨仍依稀可辨。龙泉井北50米曾建有龙泉寺,民国初年毁于直奉战火。

  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发生在讨伐山戎的战役中。齐桓公打败山戎后,继续东进讨伐孤竹,却被孤竹人引入茫茫“旱海”,方向莫辨。管仲建言齐桓公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在前边引路。大军跟随老马,遂顺利走出山谷。从此,“老马识途”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

  让齐军迷路的那个旱海,就在龙山东南的一片广阔区域。沧海桑田,当年的茫茫旱海,早已变成村庄和良田,只有那个叫作“迷谷”的村庄(在今滦州市域内),还在用自己名字记录着那段传奇的历史。

  蚁穴知泉、老马识途的智慧,启迪着令支后世子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凭着自己的坚韧质朴,智慧勇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北方纸乡留美誉 

  在迁安博物馆内,有一尊1991年出土的汉代双人踏板捣碓浮雕陶俑。画面上双人踏板捣碓的姿态,与今天造纸作坊人工捣碓桑皮的动作十分接近。汉墓捣碓俑的出土,说明早在的东汉时期,造纸工艺已经传播到这里。

  迁安生产桑皮纸的历史十分悠久,素有“北方纸乡”的美誉。《迁安县志》记载:“自小寨、新寨沿河一带,至徐家崖、杨家崖、卢沟堡四十余村,皆设立纸坊,就河水沤洗桑皮,用以造纸通货,两京商贾萃聚,大获其利,倍于田亩。”清道光年间,三李庄人岳振铎编著《纸坊杂字》一书,开篇写道:“要开纸坊,家具一堂。梯杆缫案,捏尺帘床。揣捣石槽,切刀大缸。混水耙子,木碓皮筐。”直到1936年,迁安尚有纸厂30余家,产品畅销东北、华北等地,一些优质产品,如红辛纸、油杉纸,更是远销南洋。抗战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了对敌经济斗争的需要,于1938年2月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并发行了自己的货币。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当时的印钞纸供应困难,迁安显记纸厂生产的桑皮纸曾被加厚作印钞纸使用,每月约可节省黄金200两。

  迁安手工桑皮纸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宜书宜画的特点,深得书画家们的青睐,甚至被冠以“北迁南宣”的美誉。有了桑皮纸的滋养,迁安走出如高世尊、贾永林、李壮阁等一批优秀的书画家。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在迁安,至今仍有一些家庭式造纸作坊在按照传统工艺进行生产,生产的手工桑皮纸远销全国各地,一些知名书画家及专业书画院校把迁安作为他们的采风和实践基地。

  一阁怀远在乡关 

  为了纪念华夏文明的先祖轩辕黄帝,迁安在市区风景秀丽的黄台山公园,建起了雄伟的轩辕阁,树起了高大的轩辕黄帝像。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周边数百里群众前来祭祀,影响逐年扩大。

  历史悠久的迁安,曾因经济长期落后而无暇他顾。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轩辕阁就是迁安文化建设杰出的硕果。迁安以黄帝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专门研究,以此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升迁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2年,治学严谨的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为迁安题词:“黄帝胜迹,光耀千秋”。2012年,迁安黄帝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聘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对迁安与黄帝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考证,“黄帝胜迹在迁安”终于从一家之言发展到众多专家的共同认可,迁安的黄帝文化研究开始融入全国炎黄文化研究的大格局中。

  轩辕阁的修建,标志着迁安黄帝文化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轩辕阁不仅成为迁安境内标志性景观,对迁安的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全国黄帝文化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的迁安,风光旖旎、碧波荡漾,三山拱卫、两河环绕,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多项桂冠被一一收入囊中,成为城市的闪亮名片。从“钢城”到“水城”的嬗变,让迁安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经历了凤凰涅槃的重生之后,再次腾飞。从此,她不仅具有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也拥有了纤纤弱水的款款柔情。首都东边,一座成长在水里的城市,正变得愈加风姿绰约、美丽动人。

  (供图:迁安市委宣传部 陈 儒)

责任编辑:王 宏媛
河北省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08005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