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头条 宣传信息 未 成 年 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我们的节日
要 闻 “双争”进行时 高层动向
要闻轮显 “双争”光荣榜 领导活动
图文简报 魅力唐山
他山之石 热点评论
文明视频 文明微博
专题活动 工作提示
  唐山文明网首页 > 魅力唐山 > 生态唐山
迁西县国营大峪林场:荒山上筑起“绿色长城”
来 源:唐山劳动日报
发表时间:2023-11-23
字体:[][][]

  近日,迁西县被列为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是迁西几代人赓续奋斗的成果。而迁西县国营大峪林场,历经六十载在荒山上筑起“绿色长城”,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1963年9月15日,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坐着卡车,一路颠簸,来到了大峪村,看到满山的石头,光秃秃的山头,心里一惊。” 如今,当78岁的张桂芝又一次站在林场山间的小路上,目之所及,郁郁葱葱,青松翠柏枝叶如盖。作为大峪林场第一代造林人,不禁回想起刚来林场的场景。

  “那时候住的地方,半夜都能听到狼叫。”

  “每天开工的时候,一人扛上一个大镐,带上干粮和水壶,沿着只能容一人通过的山路,排着队就上山了。”

  “山里的冬天比平原地区难挨,当时没有热水,就用凉水洗漱。到了半夜,宿舍里全是上牙磕下牙的声音。”

  ……

  故地重游,昔日回忆涌上张桂芝心头。

  “那时候哪有现成的树苗呀,都是我们自己育的种,挑着扁担就上山了,大家的劲头一个比一个足,刚开始连镐都用不好,后来一米见方的鱼鳞坑几镐下去就刨好了。”同为第一代造林人的李永泉回忆中透着自豪。

  雨天别人都在想办法找地方躲雨的时候,造林人却全体出动。“雨天栽种的树苗好成活。”

  回忆着点点往事,第一代造林人虽然有对当年艰苦的感慨,更多的是看见现在满山青绿的欣慰。

  迁西县国营大峪林场建立于1963年,来自唐山、天津等地的40余名青年深入大山,用双手拓荒,用汗水润土。当年完成荒山造林700亩,此后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绿化荒山,20年间完成造林超2万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六十载倏忽而逝,而林场里守林护绿的年轻人没有断过,就如当年的造林人一样。

  初冬,走进大峪林场,沿着从沟底延伸的小路,来到位于山腰的守林人住的院子。

  “马哥,上午任务已完成,现在归队!” 1994年出生的高翔刚巡山回来,身上还沾着泥土。

  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的高翔,由于长期的护林工作,风雨在脸上、手上都留下了痕迹,与同龄人相比多了一丝沧桑。

  被高翔称为“马哥”的,是这里的林长马君华。“每天一过中午12点,院子里就看不见太阳了,山里风硬,薄衣服一打就透。每天骑摩托车巡山,手就容易受冻。”他摸着同样伤痕累累的手解释说。

  大院厨房的台面上摆放着土豆和白菜,这是护林员冬日餐桌上的常客。

  “又要打水了。”看着缸里的水所剩不多,马君华边说边向车棚走去,那里停着拉水的“主力”——一辆三轮车。

  “进一次山是8天8晚,吃住都在山里,这儿的信号很差,接个电话都要跑到山坡上。” 26岁的小徐,从西南林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护林员,正在适应山里的生活。

  造林苦,护林同样难。大雪封山,物资运不进来,大家伙一起用铁锹铲出一条路来。山间的寂寞,夜晚的寒冷,有的人在这里一待就是一二十年。

  近年来,大峪林场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中央专项资金修建林区道路、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修缮林区检查站、住房、围墙,进行老旧电力线路改造、防火物资库改造等。今年投资22.47万元用于改造林区电力线路,修缮林区基础设施,更新更换林区生产生活设施和购置森林防火物资。

  “我们林场在职员工27人,共同守护着2.2万亩的国营大峪林场,这么多年来,一个火星都没有出现过,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上一代人种下的林子护好!”总林长张立新自豪地说。

  如今的国营大峪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84.45%,蓄积量97169.31立方米,林区的植物已查明有37科236种,其中景忠山分场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动植物安心的家园,也让林场成为珍贵的生态宝库。

  六十年来,造林人走了,守林人留了下来,这万亩林海,是宝贵的财富,也是几代人的心血。(□ 记者 李雪松 通讯员 孙敬聪 张立新)

责任编辑:王 宏媛
河北省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08005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