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头条 宣传信息 未 成 年 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我们的节日
要 闻 “双争”进行时 高层动向
要闻轮显 “双争”光荣榜 领导活动
图文简报 魅力唐山
他山之石 热点评论
文明视频 文明微博
专题活动 工作提示
  唐山文明网首页 > 魅力唐山 > 实力唐山
“美颜”笤帚赚外汇
来 源:唐山劳动日报
发表时间:2023-12-21
字体:[][][]

12月18日,在位于唐山市乐亭县毛庄镇前黑王庄村的乐亭合元笤帚加工厂,工人正在晾晒笤帚。 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摄
  翠绿的苗、五彩的线……在唐山市乐亭县毛庄镇,经过“美颜”的笤帚,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主打产品,卖到日韩等市场,年销售额超400万美元。
  12月18日,记者来到这个远近闻名的“笤帚镇”一探究竟。
  位于前黑王庄村的乐亭合元笤帚加工厂,几百把绿色的笤帚整齐地摆放在空地上,给雪后的院落增添了几分绿意。“这些笤帚经过了染色工艺,晾晒后色泽更自然、固色更持久。”工厂负责人梁合元告诉记者。
  高粱穗作苗、高粱秆作把,一把普通的笤帚为啥要染色?面对记者的疑问,梁合元笑着解释,就像人需要化妆,笤帚也需要“美颜”,“颜值越高,卖得越好。”
  走进笤帚加工车间,只见成垛的高粱穗旁,几名工人正忙着扎制作业——清穗、扎线、捆把儿……不一会儿,一根根柔软的高粱穗便被扎成一把笤帚。
  “做一把笤帚,并不是看上去这么简单。”梁合元说,扎制前,还要经过选苗、熏蒸、上色等十几道工序,最后经过晾晒,才能打包装箱进入市场。
  “笤帚加工在乐亭有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我们村,岁数大些的村民都会这门手艺。”梁合元说,凭借世代相传的技艺,村民们扎制的笤帚漂亮结实,不光在周边地区销路好,还在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卖到了国外,成为当地外贸出口的主打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穗做成的笤帚逐渐被其他清扫工具所取代,加之一家一户分散加工模式造成产品质量不一、产量不高等问题,当地笤帚产业曾一度陷入困境。
  “为把产业做大做强,这些年镇里成立了4个笤帚专业合作社,我们就是其中之一。”梁合元说,合作社的成立,不仅形成了“统一购进原料、统一工艺标准、统一加工生产、统一出口销售”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还变家庭作坊为流水线,大大提高了工艺成熟度和生产效率。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这里的笤帚丰富多样,材料、款式各不相同——仅是笤帚把的制作,除了传统的高粱秆捆扎,还有木质插杆和竹节插杆等几种。
  “我们采取订单式生产,针对不同客户需求,不断创新工艺。”梁合元介绍,如今,笤帚的品类已发展成十几种,出口单价从1.1美元到4美元不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客户对笤帚“颜值”要求的不断提升,毛庄镇的笤帚也已兼具了实用性和观赏性。
  “要做出好的产品,就要认真研究市场。”梁合元拿起一把用多种颜色丝线捆扎的笤帚告诉记者,这批“彩虹”笤帚就是今年开发的新产品。
  “玉慧你今天做了多少把?”“正常发挥,刚好25把!”临近傍晚,车间里的工人们一边熟练地扎制笤帚,一边相互问起当天的绩效。而被提问最多的,是公认的“快手”——蔺玉慧。
  “我们拿计件工资,平均做一把笤帚能挣6块钱左右,一个月下来能挣4000多块钱。”算起收入账,蔺玉慧很开心,“厂子就在家门口,收入也不比外出打工差!”

  工厂里的工人,几乎都是像蔺玉慧一样有手艺的村民。“依托专业合作社,我们把笤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不光实现出口创汇,还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助农增收。”毛庄镇党委副书记周金丽说,目前,全镇年产笤帚280多万把,共带动新增就业200余人。(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责任编辑:杨 博宇
河北省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08005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