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头条 宣传信息 未 成 年 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我们的节日
要 闻 “双争”进行时 高层动向
要闻轮显 “双争”光荣榜 领导活动
图文简报 魅力唐山
他山之石 热点评论
文明视频 文明微博
专题活动 工作提示
  唐山文明网首页 > 魅力唐山 > 实力唐山
凤凰城:化抗震精神为复兴力量
来 源:唐山晚报
发表时间:2022-06-01
字体:[][][]

  如果说,凤凰栖落的传说,为凤凰城平添了神奇的色彩;那么,浴火重生的涅槃,则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加深刻的内涵——

  46年来,唐山人民从废墟上重建,创造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人间奇迹;从迅速崛起,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力量”的强大。

  杨震生的生活轨迹,与这一时间轴恰巧重叠。他出生在地震后的两个小时,“父母给我起的名字,寓意生生不息。”

  今年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的他,就匆忙回到院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他兴冲冲地把这一信息传递给百余名地震截瘫伤员。

  停下正在练习的手指操,伤员们纷纷转动轮椅聚拢过来。“接连召开的‘冬残奥会’和全国‘两会’,展现出国家打造残疾人友好型社会的决心,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带劲。”截瘫疗养员李冬梅的一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暖暖的阳光穿透明亮的玻璃,倾泻在疗养院宽敞的活动室和每个人的脸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对咱们说的,‘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杨震生接过话茬,在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用大爱创造的奇迹。

  而对于截瘫伤员杨玉芳来说,“我不仅像总书记所说自己活得精彩,还能服务社会、回报祖国。”他在刚刚完成的自传《轮椅人生》一书中骄傲地写道,“比如,用手做一些像配钥匙这样力所能及的工作,用笔讴歌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好的生活。”

  时空变换,今日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正契合了不惧艰险、奋勇前行的时代精神。

  在渤海之滨的“未来梦工厂”——河钢集团唐钢新区上班的杜鹏鲲,延续了一家三代人的钢铁“情结”。他们也见证了从地震后仅28天就炼出“志气钢”的豪气,到压减产能、转型升级的魄力。

  杜鹏鲲的爷爷进入唐钢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多出钢、出好钢,支援国家建设”成为唐山乃至全国钢铁厂的荣耀。杜鹏鲲的父亲曾在地震废墟上,掩埋工友的遗体后,含泪重让钢水奔流。

  承袭事业,杜鹏鲲于2005年也进入了唐钢工作。不过,和世界上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这时“一钢独大”的唐山开始面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困扰。不转型没有出路,转型则面临“壮士断腕”之痛,该何去何从?

  2010年和2016年,是唐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唐山,作出“三个努力建成”和“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要求“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为城市未来擘画了蓝图。

  在迷茫中锚定了方向,还是凭着那股子震后奋起的干劲,杜鹏鲲这一代新唐钢人于危机中育新机,在一片滩涂上建起了“海滨钢城”,闯出了一条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与河钢唐钢一样,中车唐山公司也曾在地震中遭受灭顶之灾。地震纪念墙一侧,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破败的烟囱、杂草丛生的厂房,永久定格了那场灾难。

  然而,唐车人没有被压垮。震后仅仅2个月,他们就把掩埋在废墟下的东风5型内燃机车修复一新,并在车头上镶嵌了“抗震”两个大字,以不屈与新生告慰逝者。

  灾难和挫折,磨练了坚韧的品格。“46年来,我们完成了从‘拿来主义’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新下线的新型时速140公里市域动车组总设计师王志伟说,他们将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抗震精神,把中国“高铁名片”擦得更亮。

  逝者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唐山不仅没有“从地球上被抹去”,今日还在奋力开创新时代“三个努力建成”新局面,“干出英雄人民的样子,赢得英雄城市的未来”。

  “英雄的人民”积蓄了太复杂的情愫——他们需要一个情感的寄托。在唐山人公认的地标——抗震纪念碑广场,四根梯形碑柱高高耸立渐收渐拢,犹如战天斗地的巨手。

  随着唐山的飞速发展,抗震纪念碑四周早已高楼林立,城市天际线被不断刷新。然而抚今追昔,它早已内化为唐山人民的精神图腾,正如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原书记、教授戴连第37年前在纪念碑碑文中所写——

  “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时光飞逝。站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历史新起点,唐山人民继续将抗震精神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百诞将迎廿届昕,宗开世守续初心。翻身富足奔强盛,抑腐携贫迈古今。众志托虹瞻北斗,霸权穷伎撼华岑。涅槃凤翥图恩报,银水金山涌颂音!”——撰写碑文37年后的时下,戴连第又作新诗一首。

责任编辑:王 宏媛
河北省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08005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