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头条 宣传信息 未 成 年 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我们的节日
要 闻 “双争”进行时 高层动向
要闻轮显 “双争”光荣榜 领导活动
图文简报 魅力唐山
他山之石 热点评论
文明视频 文明微博
专题活动 工作提示
  唐山文明网首页 > 魅力唐山 > 红色唐山
遵化鲁家峪:传承红色精神 老区百姓迈向新生活
来 源:唐山劳动日报
发表时间:2021-03-19
字体:[][][]

传承红色精神 老区百姓迈向新生活

—记者走进遵化市鲁家峪

无名烈士墓。 记者 赵亮 摄

刘超凝视着鲁家峪抗日根据地纪念碑。记者 赵亮 摄

  沿着遵化东风渠一路向西,“鲁家峪抗战老区欢迎您”的条幅,让人顷刻间感受到老区人民的热情。活动广场上,和畅的春风中,青年们打着篮球,孩童们追逐笑闹,老人们在太阳地儿里唠着家常。这里早已没有烽火的气息。然而,莽莽青山承载着枪林弹雨的故事,参天古木见证着烽火连天的岁月,“矢志革命、舍己为国、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抗战精神已镌刻进鲁家峪人的血脉。68岁的鲁家峪村党支部副书记、鲁家峪抗日纪念馆馆长刘超动情地说:“鲁家峪抗战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傲气和傲骨,让后来人肃然起敬,为之感叹!”

  刘超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工作了32年,曾于1995年整理鲁家峪抗战资料,广泛走访参与抗战的老人。对那段充满血泪和不屈的历史,刘超了如指掌。

  当时的鲁家峪是现在鲁家峪、北峪、东峪、西峪、龙宝峪、井峪、榛子峪7个行政村的总称,号称“九沟十八峪”。这里沟谷纵横,山高岭险,树高林密,半山腰迷宫般的火石洞,成为英雄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游击阵地。

  1927年,鲁家峪建立党组织,成为遵化第一批建立党组织的村庄之一。1938年,李运昌、洪麟阁曾在鲁家峪酝酿冀东大暴动,拉出一支160多人的暴动队伍骨干力量。1939年冬,李运昌、包森、焦若愚、吴德、徐志等在鲁家峪领导冀东地区的抗日工作,并建立抗日机关。1940年1月1日,冀东地区党分委正式确定鲁家峪为冀东中部抗日根据地。自此,鲁家峪如一条红线,将东部的腰带山、西部的盘山两大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冀东抗战领导轴心,被称为“冀东小延安”。

  鲁家峪抗日根据地设有后勤供给处、无线电中队、修械所、炸弹厂、被服厂以及军需、粮食等各种物资仓库,担负着为抗日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修理、制造枪械弹药和后勤供给等艰巨任务。这里开办若干期党政干部训练班,组织培训了500多名部队干部和县区两级干部,为革命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被称为“红色的摇篮”。

  鲁家峪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敌人惶恐不安,日寇曾发动7次烧杀,杀害抗日军民1200多人,累计烧毁房屋5200多间,抢夺物资无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鲁家峪大惨案,将“九沟十八峪”变成了“山火蔽日月,天地昏万里;千村一片黑,万户闻鬼泣”的“无人区”。

  “鲁家峪在冀东乃至华北抗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成为冀东中部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大本营’,也成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刘超说。

  抗战时期,鲁家峪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鲁家峪人走过烽火,走向新生——

  1965年,鲁家峪村响应国家向荒山进军的号召,成立林业队,用8年时间绿化荒山2000亩。

  1968年,鲁家峪村建立良种站,繁育良种,自给自足。

  1980年,鲁家峪村的红果在天津品质鉴定会上分别获得色素、糖分、胶汁3项指标全国第一。

  20世纪90年代,鲁家峪抗日根据地纪念碑完工,鲁家峪村被遵化老促会列入老区建设重点帮扶村,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项目支持。

  连续三年大旱,鲁家峪村水井干枯,人畜饮水面临绝境。在遵化市长基金的支持下,2001年,鲁家峪村成功打下第一眼保水深井。如今,8眼保水深井,让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3000亩果园得到有效灌溉。

  2002年起,鲁家峪村启动“红绿双色旅游”发展战略,对鲁家峪纪念馆进行保护性修复,这里先后被指定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唐山市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唐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促绿、以绿映红”的双色旅游,使鲁家峪村经济发展有了新的飞跃。

  2008年,鲁家峪村成为省级文明生态村。

  2009年,村里实现水泥路户户通。

  2015年,鲁家峪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2019年,鲁家峪村作为乡村振兴提升村,全员动手、全民动员,用近2个月时间彻底清除“三大堆”,并浆砌街边花池1000米,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

  老区的日子越来越好,可长眠于乱葬岗的烈士们始终让刘超牵肠挂肚。“烈士们没有家,咱心里不安呐!”2018年,由民政部拨款,在鲁家峪村东山修建了冀东无名烈士墓地。刘超红着眼圈,激动地说:“烈士们分葬在两片乱葬岗,一共有五六百人。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盼望、在等待。这次国家对散葬烈士集中管理,建设的100个无名烈士墓,象征着无数位烈士。烈士们终于有家了!”

  打开小布包,村民李艳诚珍而重之地拿出两张泛黄的烈士证,上面分别写着“李顺富”“李顺臣”两个名字。“他们是我的亲伯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小时候,李艳诚听长辈讲过两位伯父和鲁家峪的故事,深以为荣。如今,在外务工的李艳诚勤恳劳作,他说:“只要苦干实干,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6年前,他重新装修了房子,前后院子全部硬化,客厅、卧室、厨房、厕所都铺上了地砖、墙砖,电视机、油烟机等电器一应俱全。记者采访时,李艳诚82岁的母亲李翠芹遛弯儿回到家中。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她轻轻捧起烈士证,说:“抗战的时候我记事儿了,大灾大难我都经历过,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大孙子在北京上学,这都是党领导得好,是烈士们用命换来的!”

  硝烟散尽的历史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一份报纸和一种精神。1940年1月1日诞生于遵化市鲁家峪抗日根据地的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救国报》,历经80年风雨,先后更名《冀热辽日报》《长城日报》《冀东日报》《新唐山日报》至如今的《唐山劳动日报》,一路从烽火中走来,记录历史风云、见证时代发展,坚定地传递着党的声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矢志革命、舍己为国、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抗战精神,至今引领着人民走向幸福。

  鲁家峪山上的红果和柿子熟了一茬又一茬,老区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如今,刘超正在整理村史资料,准备编辑成册。他说:“鲁家峪抗日根据地是我们的骄傲,我要把这些红色资源整理好,留给后人,教育后人,告慰先烈!”(记者 魏伟)

 

责任编辑:王 宏媛
W020200820293866486240.jpg
timg (3).jpg
111f.jpg
卢林
W020181113323896922539.jpg
张翎
微信图片_20200410112247.png
余秋雨文学十卷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河北省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冀ICP备08005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