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唰——”2月25日16时,唐山学院大学西道校区外的天桥和两侧街道上,唐山学院100余名师生手执红色笤帚仔细地清扫垃圾。
新学期开学第二天,唐山学院唐韵家风社团一如既往,开展社团定期的“红笤帚行动”。
“将家风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是我校思政课的一种创新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菁说,从学生们拿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开始,思政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这个活动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唐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唐韵家风社团成员郝政通回忆说,2023年9月新生入学时,学校要求学生“带着家风报到”,引起了他的兴趣。“恰巧那年,我家获得了大名县‘孝老敬亲家庭’荣誉称号,我决定带着这份自豪,在学校也要尽己所能做有意义的事。”郝政通说。
到学校后,郝政通发现其他4名室友,每家都有不同的家风故事。在“带着家风报到”思政课的影响下,他们将109宿舍当成“新家”,成立“好家风传承宿舍”,不仅写宿舍日志,还以“每天每人节约一毛钱”作为好家风传承的具体行动。
“攒下来的钱干啥?”“大学西道上的天桥连接着学校南北两个学院,是同学们每天上课的必经之地,偶尔会有垃圾,不如我们买几把笤帚,定期去打扫。”“好主意,就这么办!”……商量过后,郝政通和室友们决定,利用每周二下午没课的时间,开展“红笤帚行动”。
红笤帚成了109宿舍的“家风工具”,也成为唐山学院的校园一景。
为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去年3月,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指导学生成立唐韵家风社团,红笤帚也从5把变成了100把。
除了社团成员,“红笤帚行动”还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师生,外国语学院2022级孙浩然就是其中一位。“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关注环境卫生,传递文明家风。”孙浩然笑着说。
一个多小时后,天桥和附近街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随后,学生们收拾好物品,前往会议室,一场“家风作业”汇报会开得正火热。
“坚持文明风尚好家风,假期里我报名成为家乡旅游志愿者,为宣传家乡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秉承孝老敬亲家风,假期在老家陪伴爷爷,照顾他的一日三餐。”……会上,学生们分享各自家风故事,相互学习、彼此启发。
“思政课,只有创新才能入心。”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主任韩国彩说:“我们希望通过思政课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让文明家风可感可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本报记者 师源)